当前位置: 首页 >> 活动专区 >> 正文

2024暑期社会实习||“文化寻根·走进衡水”历史文化与当前新文化建设小分队||汉语言文学专业实习日志(一)饶阳县南师钦村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4-08-03 [来源]: [浏览次数]:

实习日志(一)

饶阳县南师钦村

 文化寻根·走进衡水 

7月6日,44118太阳成城集团2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化寻根·走进衡水”暑期专业实习历史文化与当前新文化建设小分队来到了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南师钦村,对当地的乡贤、“诗经台”的寻觅者侯建刚老先生进行了专访,并参观了南师钦村的村容村貌,探索《诗经》文化对当地文化建设的影响。

抵达南师钦村后,我们来到党群服务中心,通过南师钦村村委书记侯书记的安排,我们对侯建刚老先生进行了专访。在采访中,侯建刚老先生为我们讲述了“诗经台”的由来,秦朝时“毛诗学”的开创者毛亨为躲避“焚书坑儒”之灾,携侄子毛苌外出逃难,在一处荒僻之地藏身后将《诗经》传授给毛苌。毛亨去世后,毛苌辗转流浪到燕赵大地一个水域充沛、景色宜人的村落——莲花泊,并遵叔父毛亨的遗嘱在此筑台讲经,便有了“诗经台”,“荷花泊”也改名为“诗经村”,后来又演变为“师钦村”,“毛苌精神”也成为了南师钦村的村魂之所在。为了挖掘并宣传当地的《诗经》文化,侯老先生遍查古籍资料,并自发走访当地,寻找中师钦村、南师钦村、北师钦村三个村子的一些老人了解“诗经台”情况,最终确定了“诗经台”的遗址,并作为主要发起人之一呼吁建成了“诗经台遗址碑”。在我们问及侯老先生最初研究“诗经台”的缘由时,侯老先生说:“‘诗经台’的保护与研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他强调他研究“诗经台”不是为了他自己,村子里既然有这个文化,就必须要把它发扬光大,“诗经台”的研究也不是他个人的事情,就像吹拉弹唱一样,需要各方的努力。南师钦村、“诗经台”,这一切侯老先生都如数家珍,讲起来绘声绘色。他为文物遗存的当下命运奔走呼号,为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默默奉献。他对《诗经》文化的热爱,正是其作为一名老党员不忘初心的体现。


undefined

undefined

侯建刚受访现场


专访结束后侯建刚老先生带领我们参观了他的书法画室,“毛公讲经千秋照,师钦得名万代传”;“天降龙脉滹沱河,地造毛坛诗经台”......几幅书法对联遒劲有力,意蕴隽永。侯老先生应我们的请求拿出了他根据古籍资料和走访所得绘制的“诗经台”风貌图,青砖围墙,对着台阶的是东、西两碑,碑的两侧分别是东、西厢房,院子深处有殿宇楼阁,还有一口“神水井”位于“诗经台”大院的右前方,整张图十分考究。侯建刚老先生作为乡贤,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诗经台”的研究,其自身的责任感和无私精神令我们敬佩。


undefined

“诗经台”风貌图


最后,侯书记带领我们参观了南师钦村和“诗经台遗址碑”,村子的街道命名多与《诗经》文化相关,村子的三条主路分别以“风”“雅”“颂”命名,还有“毛公大街”“诗经路”“公正巷”.....一面大墙上还绘制着毛苌讲经的壁画,每一处都体现着这个村子丰厚的《诗经》文化底蕴。


undefined

侯书记带领参观

undefined

诗经路风貌

undefined

毛苌讲经的壁画


“诗经台遗址碑”是“复建古迹”之作,高约8米,由何同桂先生撰文,闫焰先生书,碑文言简意赅,简述了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毛苌辗转逃至饶阳,筑台传授《诗经》,后被河间献王刘德请到河间传授《诗经》的历史,是饶阳县一张光彩夺目的历史文化名片。


undefined

“诗经台遗址碑”正面

undefined

“诗经台遗址碑”背面


这次专业实习活动,我们对侯建刚老先生进行了个人专访,并在侯书记的带领下参观了南师钦村和“诗经台遗址碑”。当地将《诗经》文化与当代的文化建设相结合,给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新鲜的动力和活力,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了范式。《诗经》文化作为南师钦村的精神命脉而绵延不绝,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像侯建刚老先生这样一批为当地文化保护传承出力发声的有识之士,亦得益于像侯书记这样勇于开拓创新的新时期农村管理者、建设者。他们坚守本地的传统文化,且代代传承,这种执着奉献的精神令人感动。

undefined

合影留念